火苗,强自忍住没有说话。这些年轻人是找自己来当盟主吗?太不自量力了些。这个时候旧的势力颓势未显,新的势力尚未成形,这些只读了几年书的年轻人哪来这么大的信心?正常不是应该老实蛰伏个几年。
再说自己是哪门子的长者,论年龄除了王拱辰,这里的人都比自己大。自己不过进士中得早,官当得早,官场上出头早罢了。
欧阳修道:“可惜郡侯没有诗文流传,如果能有一篇记载岭南之事的精彩文章,天下读书人必然都心向往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徐平还是笑着摇摇头:“文章写的就是人生,我现在年纪尚幼,历练太少,很多事情都看不明白,又何必去写呢?或许等到有一天,历练到了,文章自然而然也就成了。”
“郡侯这是哪里话?我们读书人,读的是圣贤文章,里面自然有治世之道!修纵然不才,也熟读先秦诸子书,历代史记,圣贤文章更加烂熟于胸。上自三代,下至隋唐,古今治乱之事,无不了然。圣贤文章自然有大道,岂能写不了人生!”
徐平看着欧阳修,想起他是在这个代修史的人物,这番话说得也不算太夸张。但如果说书看多了就知道古今治乱,显然就是知道天高地厚了。
想了一下,徐平道:“圣贤书自然有用,但也不是包罗万象,更加不是灵丹妙药。时移事易,古今事纵然道理相同,面目却截然不同,如何分辨?不明了世事,把圣贤书中的道理搬到当世来,不过是刻舟求剑罢了。明了古今治乱之道,难的不在于知古,而在于知今。不知今,不明了当世的事情,又何谈能够知古?如果只是会从圣贤书里面寻治乱的道理,那终究是要成一场空的。”
见欧阳修一脸的不以为然,徐平摇摇头不再说话。
读书人的毛病便是这样,尤其是自视甚高而对实际的世界了解不深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掌握了宇宙里的真理,最看不起的就是徐平这种老实做的人。在他们看来,哪里需要这么辛苦?只要用了他们的灵丹妙药,一切困难就都应刃而解,哪里有什么难的!
这不在于读了什么书,更不在于读的是儒家的经典,而只在于世人是不是把他们读的那些书的地位捧起来。捧得越高,这种傲气越重,越是蔑视一切。
一千年前,这些读书人读的是儒家经典,自觉掌握了宇宙间的真理,所有不能让他们发挥才能的人都是小人拦路石,都该清扫到一边去。
在特定的历史时间,他们做的事情是对的,因为扫掉了拦路石之后自然有其他人补上来做这些人做不了的事,不至于使事情崩坏。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人自己也会成为拦路石,也会面临被清扫的命运。经过了人生的沉浮,有的人最终会醒悟,而有的人会成为茅坑里的石头那样顽固。
为了防止这种命运,他们总是幻想用严格的规矩把自己的思想固定下来,最后就会扭头发现,规则定下来之后他们就没有用了。
一千后,儒家思想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儒家的思想失败了,这种读书人的做派却不会改变,他们不再埋头故纸堆,而是穿洋过海去学洋人的东西去。还是一样的作派,洋人的东西不知学了多少,会说几句洋文就跑回国家来,觉得是自己是救世主了,看哪个都瞧不起。只要让自己高高在上发几句命令,这个国家就会立刻变得富强起来。
然而终究还是有人愿意把故纸堆里扒出来的道理跟当世的实际相结合,老老实实地埋头去做事,默默无闻。一千年前,这些读了圣贤书的读书人就说这是他们的功劳,那些埋头做事的人,不过是武夫、小吏,或者是什么笨蛋,夺过你的功劳来,再踩上一只脚。
一千年后何尝不是同样的套路?思想变了,这些读书人的套路没有变。而且比一千年前更有利的,千年前不能指望圣人爬出坟墓给自己说话,千年后却有洋人为自己说话。
徐平两世为人,这种套路就见得多了,哪里还会在乎这些年轻人说什么?
人最重要是踏踏实实地做,那些高呼自己手握至高真理的人,给个地方让他们叫就好了,何必理会?
当然今夜在坐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中慢慢转变,他们也不得不转变。等到了他们的晚年,依然要像今天的徐平一样,面对其他年轻人的不屑一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