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一夜的人们,并没有耽误大年初一的早起,简单的早餐之后,便是挨家挨户的拜新年,这一点,无论在杨家湾还是在江云城都没有差别。
刘永翰再也没有拿起竹板,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换好了新衣裳。富顺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十三块五毛六,干爹说“1356”这几个数字代表的是一帆风顺。桂英得到的红包稍稍小一点——六块六毛六分,也代表了六六大顺。不管是富顺还是桂英,这都是他们长这么大得到的最大的红包。若是在杨家湾,那些叔伯婶娘们发的红包总和还不及这里呢!
懂事的桂英早先买了一些毛线,利用冬天的闲暇时间织了两条手工还有些粗糙的围巾。这一天,作为新年礼物给两个穿着新衣服的男人系上,那个平时邋里邋遢的“刀疤刘”,瞬间找回了城市知识分子的儒雅形象;而个头矮矮的富顺,因为这个冬天的清闲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配上那条花白的围巾,也变得高大了许多!
刘永翰在江云的一些亲戚因为久未来往,早已变得十分生疏了。把竹板束之高阁之后,除了在街上瞎逛,刘永翰还真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干脆像个孩子一样,买些二踢脚之类的炮仗,在大街上疯耍。
富顺不像桂英愿意在这城里疯狂。他的内心世界,远比置身的城市和滚滚东流的长江宽广得多。郑云霞已经给了他十来本书了,每一次和郑老师的交流都让他的内心世界受到洗礼——在遥远的埃及有一座金字塔,在祖国的北方有一条万里长城,在古老的中国有一本《营造法式》,在中科院里还有一位叫茅以升的桥梁专家!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新颖的,都是值得期待的;可似乎对他来说都是书里的,都是遥不可及的。
“干爹,要不我们去看看李伯伯他们吧?”富顺看着刚刚点燃升空一支二踢脚的刘永翰,还有捂着耳朵张着嘴巴的桂英姐。
“啥子哎?”“啪啪”两声炸响的炮仗声湮没了富顺的话。
“我说去李伯伯家走人户(窜门)!”
“好呀!好呀!刘干爹,富顺说去李伯伯家耍!”桂英特别开心地大嚷着,那个李伯伯给予她的感觉,就像一个父亲给予孩子的一样。
“也要得,反正没得地方去!”
“那我们去拜年要送点啥子不呢?”成熟的桂英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全。
“也是哈,哎,这个李老怪,啥子都不收!不过也不一定,今天是初一,他总不能不让我进门吧?”
“那我们买啥子?”富顺挠着他的新发型——终于又恢复了的小平头。
“我们去几次他都不收东西,这样子,干脆我们去买菜,去给他家做一顿饭算了!”桂英灵光一闪,对自己厨艺充满了信心。
“得不得行哦?你手艺虽然还是可以,但是你也不能整啥子大菜噻?”刘永翰还是有些质疑的,毕竟跑到别人家的厨房去倒腾一通不太礼貌,万一再搞砸了,岂不是娃儿滚到江河里——丢了人了吗?
“你又不是官笼师,你做得到好多菜嘛?”看来富顺也不太相信这个桂英姐!
桂英并不生气,只管往菜场走,“你可别忘了我爹以前是做啥子的!”
富顺嘟囔着嘴跟在后边,刘永翰快步跟上,看看富顺,猫着腰问道:“她爹是做啥子的哟?”
“杀猪匠、官笼师……”富顺并没有多说。一方面他也只是听说桂英姐的父亲生前是个杀猪匠,在石桥,杀猪匠都有另一门手艺,那就是办酒席,农村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的角色,俗称“官笼师”;另一方面,杨桂英的老爹去世多年了,她最多有点儿父亲的基因,要说耳濡目染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不过大过年的,也不兴去提起这些事,所以他只管一个劲儿的撵上杨桂英。
“也要得,这个李老怪,老口子在家头,说不定还真喜欢这主意!”刘永翰自言自语地跟上去。
果然,李翔两口子看到三个客人来了高兴得不得了,赶紧端出糖果,还给两个孩子现包了红包。桂英二话不说,叫了伯伯伯娘就钻厨房去了。
李翔的孩子在边防没有回来,亲戚也都基本在北方,两口子这几年都这么孤零零地过春节的。没想到今天还来了客人,新鲜的是客人还自己带材料要去做饭。郑老师赶紧系上围裙到厨房去帮忙,没想到又让桂英给“推”了出来,厨房门一关,自个儿忙活去了。
“算了算了,不管她,郑大姐,她做饭还是有一手的,这孩子,爱到处炫耀,让她炫一回!”刘永翰赶紧打圆场,不过他也为话里的“有一手”捏了一把汗,毕竟这和做大锅饭还是有区别的。
“走,老刘,咱们杀一局!让老郑和她的得意门生聊!”李翔拉着刘永翰,去客厅的阳台下棋去了。
“富顺,好久没见你过来了?怎么样,去我们学校旁听的主意拿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