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任何先兆下,马其汗二十万大军在两位著名大将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邻邦发动突然袭击,仅仅一个星期时间,就将两个邻邦纳入自己版图。而周边的几个大国甚至还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马其汗大军在邻邦的土地上肆虐蹂躏。
10月26日,马其汗国外交大臣诺丁汉抵达唐河帝国首都中州,拜会了帝国外交大臣萨里登,通报了马其汗国对其西南邻邦采取军事行动的基本情况,并就采取军事行动的原因作了说明,希望能够得到唐河帝国的理解和支持。
帝国也才获知马其汗国对邻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消息,对具体情况并不清楚,萨里登一方面对马其汗国公然藐视帝国的存在表示强烈愤慨,一方面也对马其汗国这种无视国际公约,践踏主权国家有关协定,采取卑鄙手段实施偷袭的行为表示强烈抗议,要求马其汗国立即停止军事侵略,立即回到各国原有边界线内,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两国纠纷。诺丁汉则表示不能接受,同时也诚恳表示不愿意因此事影响正在健康发展的两国关系。萨里登表示兹事体大,必须要报告皇帝陛下后,才能确定,二人不欢而散。
10月27日,米兰王国、南洋联盟诸国、马哈德大公国、安达科公国均通过自己的外交部门向马其汗国的驻本国使节提出最强烈抗议,要求马其汗国立即停止军事行动,采取其他手段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米兰王国国王路易十一更是发布了全国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征召预备役人员加入军队,并派出皇家第一骑步兵混成军团迅速向与马其汗国交界地带移动,而且皇家第二步兵军团也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向首都方向集结。同时米兰王国外交部长紧急出访唐河帝国,以商讨东大陆南部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
而马其汗国的西边各邻邦小国更是惊恐万分,它们不敢公然向马其汗国提出抗议,害怕因此激怒马其汗国,而将战火引向自己国家,于是纷纷派出使节出访唐河帝国以及三江郡和天南郡,一方面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帝国出面制止马其汗国的侵略扩张,另一方面也希望获得与自己毗邻的其他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地方势力的帮助。
10月28日,唐河帝国中央召开紧急朝会,专题讨论南邻马其汗国侵略安坤城邦和杰美洛王国事件。
“目前,安坤城城主洛佩兹已经投降,而马其汗国军队也已经占领了除首都杰美城外的杰美洛王国的全部领土,并正在对杰美城发动进攻,估计杰美城已经支持不了多久了。”军务总署情报局局长马正风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声音也有些沙哑。
“为什么我们的情报部门会如此迟钝?马其汗人采取了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我们却毫无察觉?!帝国情报总署和军事情报局到底干什么去了?每年你们都嚷嚷经费不足人员匮乏,可你们自己看看,你们都干了些什么工作?连朕都替你们脸红!”上座的司徒明月显然为此事大为光火,虽然马其汗国的军事行动是针对他国,但作为东大陆举足轻重的大国居然对这样大的行动预先毫不知晓,的确有些说不过去。
殿下的众人一片哑然,帝国情报大臣铁能更是将头垂得低低的,而军务大臣何知秋也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十分难受。
帝国情报部门分为两个系统,分属帝国情报总署和军务总署。帝国情报总署负责全大陆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而军事情报局则主要负责对大陆各国军事方面情报的收集整理,重点是东大陆与帝国有密切关系的各国以及危及帝国安全的军事情报。
由于前期马其汗国采取了与帝国缓和关系的积极措施,是两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蜜月期,在加之大批原来驻防在与帝国交界地带的马其汗精锐部队撤离,只保留了不多的常规部队驻扎,使得帝国在南部的军事压力大大减轻,而帝国北方和西部以及国内的两大藩镇却行动异常,吸引了帝国情报部门的大量精力,再加之马其汗国国内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在战前还利用外交手段作掩护,分散了各国的警惕心和注意力,终于成功的瞒过了周边各国情报组织的眼线。
“咹?怎么都哑巴了?平时你们不都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司徒明月用蔑视的口气继续挖苦着殿下的众臣。
看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何知秋真的有些坐不住了,他硬着头皮出列上奏:“启奏陛下,此事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请陛下责罚。”
看见何知秋都出列请罪,情报大臣铁能也连忙出列请求皇帝陛下给予自己责罚。司徒明月这才喘了一口粗气,慢慢坐回御座,“对你们的处罚等以后再说,先说说如何应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见皇帝陛下的语气逐渐缓和下来,殿下的众臣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宁爱卿,你先说说你的看法。”司徒明月把目光投向了殿内左首第一的帝国副行政大臣宁远平,他现在主持帝国行政总署工作,可以说是帝国文官中的第一人。
“回禀陛下,以臣拙见,马其汗人此次军事行动应该是蓄谋已久。他们在前期刻意交好我国,大力改善与我国的关系,同时将军事力量转移到其他地区,这应该是战略方向的大调整,绝不是突发奇想,臣判断他们还会继续对周边小国城邦用兵,这既是对我国权威的挑战,也将是东大陆陷入战乱的最大祸患,臣认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其这种胆大妄为的行动,否则我国的威信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而且也会助长马其汗人的嚣张气焰。”宁远平的话立即赢得了在座的大多数大臣的赞同,他们纷纷点头表示支持宁远平的意见。
司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