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之中的暗流突然开始涌动。
开封府城的陷落,让皇上震怒,也让一些人看出皇上对内阁极大的不满,特别是两次的朝会,内阁首辅周延儒认为目前需要稳定局势,暂时不要追究已经过去的事情,团结一致围剿流寇,可这个提议被皇上直接否决,皇上要求追究开封府城陷落的责任。
已经沉默很长时间的东林党人,抓住了这个机会。
蜗居了很长时间的工部右侍郎张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采、杨彝,大理寺右寺丞吴昌时,詹事府右俞德龚鼎孳等人,明锐的把握住时机,开始了行动。
张溥等人是已经遭遇重创的东林党人之中的骨干,内阁大臣钱士升、侯恂等人也是非常看着张溥等人的,朝廷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他们几乎都要告知张溥等人,钱士升等人还曾经努力,让发配到辽东的钱谦益和瞿式耜等人回到京城,可惜机会不成熟,没有能够成功。
就在皇上决定追究开封府城陷落责任的同时,张溥召集张采、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详细商议,结合他们掌握的情报,开始提出来弹劾的奏折。
张溥等人的弹劾奏折,在朝中迅速引发了波澜。
按照张溥等人的建议,已故的兵部尚书、五省总督孙传庭,应该要遭受到惩戒,因为其在作战部署的安排方面的失误,直接导致后来的开封府城失陷,已故的河南巡抚吴甡,应该被削去一切的名爵,因为其对开封府城的陷落有着直接的责任,河南总兵贺人龙应该交由刑部和大理寺审讯,其身为河南总兵。未能保住开封府城,明显失职。
至于说朝廷之中,张溥等人也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已经辞去内阁大臣、兵部尚书职务的杨嗣昌。剿灭流寇的整体作战部署,是兵部负责的。开封府城的失陷,表明兵部在用人上面和战略部署方面,都出现了重大的失误,杨嗣昌必须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内阁次辅张凤翼也在被弹劾的人员之中,按照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的分工,原则上内阁首辅周延儒协理礼部、吏部和户部的事宜,内阁次辅张凤翼协理兵部、刑部和工部的事宜,兵部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导致开封府城陷落,张凤翼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张溥等人的奏折,犹如重磅炸弹,不少人认为他们的胆子太大了。
不过内阁首辅周延儒却是暗自佩服,他从弹劾奏折之中,看到了钱士升和侯恂等人的影子,更是看到了钱士升等人揣摩皇上心思的本领。
皇上之所以一定要抓住开封府城陷落的事情,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就是对内阁不满意,希望通过这件事情来整顿内阁。而内阁之中的张凤翼、杨一鹏、杨嗣昌等人,被认为与南京兵部尚书郑勋睿之间的关系不错,皇上早就不满意了。只不过找不到机会发泄而已。
钱士升、侯恂和张溥等人,一定是经过了仔细的分析,切中要害上奏了这份弹劾的奏折,他们在关键的时刻迎合了皇上的心思。
周延儒几乎都是在皇上的身边,他隐隐感觉到了,皇上对郑勋睿和郑家军已经是恨之入骨,日夜担心,要不是因为流寇和后金鞑子的威胁,早就会对郑勋睿和郑家军动手。可就算是局势危急,也不能够眼睁睁看着郑勋睿和郑家军壮大起来。东林党人与郑勋睿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时候启用部分的东林党人。放开手脚去对付郑勋睿,皇上可以居中协调,毫发无损的看着两边厮斗,等到两败俱伤局面出现的时候,出手去收拾郑勋睿。
钱士升和侯恂等东林党人,应该是看清楚了局面,不过为了振兴东林党,为了能够争取到权力,付出一定的牺牲也是值得的,东林党人通过效忠皇上、通过与郑勋睿之间的博弈,来重新发展壮大,未尝不可。
经过了仔细认真的分析,也经过了长时间的思索,周延儒终于下定决心,在皇上决定追究开封府城陷落责任的时候,辞去内阁首辅的职位,让位给东林党人,就让这些东林党人给皇上卖命,与郑勋睿去博弈。
周延儒很清楚,一旦东林党人决定要动手,等待他们的就是覆灭的命运,皇上保不住这些东林党人,关键时刻也不会出手保护,当初在南直隶和淮北等地发生的事情,他记得很清楚,郑勋睿是读书人,不愿意动手杀读书人,那是因为胜券在握,也是希望东林党人能够反省,不过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