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八日。
多尔衮率领后金鞑子从古北口撤离的消息传到了紫禁城。
乾清宫,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司礼监太监、提督京营曹化淳,司礼监太监、东厂提督王德化,司礼监掌印太监高起潜等人悉数都在这里。
这个阵容让人觉得奇怪,要知道太监很少集体到乾清宫来的,乾清宫是皇上与朝廷大臣议事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除非是跟随在皇上身边的秉笔太监,或者加上掌印太监,其他太监轻易不会到乾清宫来的。
不过这一次是朱由检专门召集这些太监到乾清宫来的。
朱由检对内阁非常的失望,内阁首辅张至发缺乏能力,当断不断,一门心思做和事佬,导致很多的政事被耽误了,而且如今的内阁,颇似一盘散沙的味道。
朱由检不希望麾下的文武大臣亲密无间,但更不希望看见平庸的人充斥在朝廷里面,特别是在内阁之中,这是很致命的,内阁若是不能够理事,他这个皇上就只有累死了。
此时的朱由检,有些怀念前任内阁首辅温体仁以及前前任内阁首辅周延儒了,不管这两人的缺陷如何,他们都能够很好的处理政务,小的事情在内阁就完全处理好了,重大的事情才会票拟,这让朱由检能够安心的考虑大事情,要知道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
内阁的一盘散沙,看起来更加的不利,以钱士升为代表的东林党人,逐渐扩大了朝廷内部东林党人的力量,前一段时间钱士升甚至提出来朝廷应该要启用钱谦益的事宜,以内阁次辅张凤翼为首的。可以称之为军队派,注重提拔军队之中的官员,内阁首辅张至发是和事佬。尽管没有结党营私的迹象,可是几乎什么事情都处理不好。其余几个内阁大臣之中,杨嗣昌是忠于皇上的,黄士俊逐渐偏向了钱士升,贺逢圣偏向于张凤翼,孔贞远则保持中立。
以温体仁为代表的浙党,在温体仁被免去内阁首辅之后,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乃至于温体仁病逝之后。浙党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不能够被称之为一股力量了。
朱由检很清楚这些情况,也知道朝中的很多大臣,都在为着各自的利益绞尽脑汁,唯独没有将朝廷的事情放在心上。
世间长了,朱由检对太多的朝中大臣失去了信心,他开始信任身边的太监。
或许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才明白为什么哥哥天启皇帝会信任魏忠贤,会放手让魏忠贤处理诸多的朝政,朱由检更加的明白了。真正的自家人就是身边的太监,他们是皇家的奴才,依靠的就是皇室。他们一辈子都会忠心耿耿的。
这太具有讽刺的意味,崇祯元年,朱由检严惩魏忠贤,彻底扳倒了所谓的阉党,那个时候军队之中的监军被撤回来,朝廷大小的事情内阁商议做出决定,可到了崇祯四年,出于对朝中大臣的不信任和失望,朱由检重新开始赋予太监职责。
朱由检进入到乾清宫。所有太监全部都跪下了。
等到众人起身之后,朱由检面容严肃的开口了。
“你们都是朕身边的人。也是朕最为信任的人,朕希望你们能够帮助朕来治理好江山。虽说后金鞑子已经撤离了,但留下来的问题很多,朕这些日子苦苦思索,总是拿不定主意,朕希望你们能够提出来好的解决办法。”
皇上都需要苦苦思索的事情,一定是重大的问题,不与内阁大臣商议,却要求太监提出解决的办法,其他人肯定是看不懂的,不过谁都清楚,若是皇上依靠这样的手段和办法来处理朝政,肯定会出现大问题。
“第一件事情,内阁首辅谁来大人,张至发的能力,朕实在不看好,若是继续让张至发担任内阁首辅,朕怕是朝廷会乱作一团,到时候麻烦还是朕来收拾。”
朱由检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其余几人都看向了王承恩,现如今王承恩是所有太监之中地位最高的,也是最受皇上信任的。
这些太监长年跟随在皇上的身边,皇上的脾气和秉性,他们还是知道的,尽管皇上表现出来了最大的信任,征询他们关于朝廷重大事宜的意见,可他们也需要自觉,不要张口乱说。
王承恩稍稍沉吟了一下,天天跟着皇上身边,他知道皇上想些什么。
“奴婢举荐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
王承恩说出来这句话之后,东厂提督王德化忍不住开口了。
“王公公,周延儒与郑勋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