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进入了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英国学者和社会名流。
比如英国汉学界的卞因,魏雷、翟理丝等人,他还曾拜访过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哈代和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曼斯菲尔德。
这成了他回国后增加身价的资本,总是在文章中提及这些人的名字。
1922年8月,他离开剑桥大学回到伦敦,继续在英国的上流社会游荡。
在9月份,他接到了一份重要的邀请,这是一份诗歌朗诵会的邀请。
在欧美地区,诗人写诗并不是像中国诗人一样闷头写诗,而是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会邀请亲密的朋友或者相熟的诗人小聚,在聚会上朗诵自己的诗作,供大家欣赏。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对诗作进行讨论,也有利于激发诗人的灵感。
这是英国文坛常有的事情。
这份邀请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邀请人叫做弗吉尼亚伍尔芙。
在英国文学界,没有加入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代表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就不算进入英国文学界的圈子,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
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芙,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
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
就以那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例,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这些人是英国真正的精英人物。
徐至摩对这个精英圈子向往已久,但没有人引荐,根本就进不去,所以他对这次聚会格外的重视,他觉得自己终于进入了英国文化界的核心圈子。
这让他有一种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
他来到伦敦菲茨罗伊广场29号,才知道这是美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朗诵会,参与的都是英国诗歌界的翘楚人物,其中大多是象征派诗人。
艾略特朗诵的诗歌叫做《荒原》。
这首诗作不是艾略特第一次当场朗诵了,他写了有几个月的时间,期间反复的修改,也听取了其他诗人的建议,在英国诗歌界已经相当出名。
这一次是他的最终稿。
诗歌朗诵会非常成功,在座的诗人或者学者都很振奋,觉得这是一首象征主义的杰作,是非常了不起的诗歌。
徐至摩也跟着鼓掌,对这首诗作大加赞赏。
这时候,艾略特找到了他,拿着一本薄薄的诗集。
“我写作《荒原》的主要灵感来自于这本诗集,我打听过这位诗人,据说是来自中国,徐先生也是从中国来,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这位诗人。”艾略特亲切的说道。
徐至摩取过诗集,看着封面上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