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婴身为末代皇帝,品性不佳,让人诟病,实在不宜给他的后人封侯,徒惹天下耻笑。”又一个老头也出列道。
接着一个个朝臣都出来陈述不能封侯的理由,足足有十几个人。
他们之中或许有人是为了朝廷,但更多的是嫉妒。汉朝的封侯还是很难的,多少朝廷大员都没能封侯,而区区一个异人竟然赶在他们前面,器量狭小的他们自然不满。
……
“你们的意思是朕也没什么德行了?”却非殿内,刘宏冷声问道。
朝堂下一片寂静。那些大臣心说你当然没什么德行,但嘴上可不敢说,除非皇帝挂掉,他们在谥号上找一下安慰。
“孺子婴的事情,想必你们这些人比朕清楚,一个2岁的孩子,连正式登基都没有,5岁时就被废黜,他有什么错?”刘宏的声音中充满了怒意,“莫要说他了,就是换成任何一个人,面对手握大权的王莽,也没有一点办法。”
“朕即位之时,已经有12岁,但不也是操纵在别人之手,弗一登基就诛杀了迎立朕的窦大将军,在你们眼里,是不是和孺子婴一样的品性不佳?”
“孺子婴好歹也是宣宗皇帝的玄孙,好不容易出现一个后人,为其承祀,还说什么要提防,提防什么?几百年都过了,我大汉江山稳固,为万民所承认,又何须担忧一个孺子婴的后人,何况还是个异人?”
“原本朕是不想暴露他孺子婴后裔的身份,只让他承祀宣宗皇帝,封个关内侯即可。然而他却主动要求承祀孺子婴,不惜担负骂名,这种品德,难道还不足以让朕动容,封其列侯。”
“朕已经说过,不是跟你们商量,只是知会一声,封侯之事,朕决心已定,无需再提。”刘宏越说越生气。
他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也知道自己会像他叔叔刘志一样,死后被上一个极其恶劣的谥号,但这真不是他所想要的,只是他无力改变。
“陛下息怒,臣等不敢。”群臣齐声认错。
“陛下天恩浩荡,臣等不敢违逆,”司空张温出列奏道,“然山阴乃一郡之治,不宜封侯,请陛下另选他处。”
说起来,东汉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干的都不是本职工作,专门辅佐皇帝治国,有开府的资格。登公位,是所有臣子的终极愿望。至于大将军,那是外戚的专职。
“那就改在上虞吧,选一亭为其封地。”刘宏这下倒是同意了,“让他进来吧,昨天众卿事忙,今天好好认识一下。”
刘风在外面等的都想睡觉了,终于有个郎官出来,走到刘风面前。
“会稽刘风?陛下宣见。”那郎官低声道,“陛下下旨封列侯,恭喜了。”
“多谢这位大人提醒,敢问大人名姓?”刘风跟着那郎官像大殿走出。
“当不起侯爷这称呼,下官颍川荀攸,只是一介郎官罢了!”
“原来是颍川荀公达,失敬了。”刘风暗叹自己好运气,“从南阳到冀州,数月之间,未曾与公达相见,实为憾事。”
“侯爷客气,攸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荀攸说道,即便刘风马上要封侯了,他也自如对待,这就是身为颍川荀家子弟的底气。
“快点吧,陛下还在等着,有机会再交流吧!”荀攸见刘风还要说话,阻止道。
进了却非殿,谢过皇帝,封侯之事就算定下来了,就等着印绶了。
“众位爱卿认识一下,别等以后见面不识。宗正为我们这位新侯爷介绍一下众位爱卿吧!”刘宏说道。
为的,大将军何进、司徒崔烈、太尉张延、司空张温,之后还有九卿、百官,名人无数,如皇甫嵩、朱儁、曹操都在,还有什么许相、袁隗、刘陶、杨赐、何苗、丁宫、曹嵩……都是在史书上留过姓名的名人,刘风这才知道,他能遇见荀攸不是偶然,这里的历史名人太多了。
“行了,以后再认识吧!”过了一会,刘宏又话了,“昨日因黄巾战功而封永宁假尉,以他的功绩,加上宗室的身份,封个太守也不为过,诸卿看还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吗?”
“陛下,封赏之事昨日已经议定,没有合适的地方,各地太守、国相的空缺已经补满。”又是司空张温说道。
“启奏陛下,或许以刘风的功绩,封个县尉不足以筹其功,但刘风还年轻,陛下权且记下,等将来刘风再立新功,一起封赏也不迟。”何进终于开口了。之前封侯之事他都没反应,但这次事涉一郡,连他也关注起来。
诸大臣也都纷纷找理由反对。
“既然如此,那就封个县令吧,最好不要出会稽郡,朕需要他在东南帮朕做事。”刘宏又说道,“这总没问题了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