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兵已经完成,并且逐渐形成制度。
现在轮到简政!
这个计划在李晔脑中构思很久,今天实在是被这个张浚气到了,更大的原因在于朱温大兵压境,李晔不得不加快自己的步伐。
李晔扫视殿中诸臣,无一人敢与之对视,“尔等若是没有其他事就退朝吧。”
这是李晔给他们的最后机会。
很可惜,三省六部的官员济济一堂,却面面相觑。
仿佛河中的战火跟他们没有半点关系,关中的百废待兴也跟他们没有关系。
没人说话,李晔拂袖而去。
天心阁里,韩偓汇报了朔方之事,韩遵对朝廷还算恭敬,境内军民普遍对唐廷有很深的认同感。
李晔也没指望韩遵能归降,还是那句话,关中发展起来了,朔方自然逃不出手掌心。
“你回来的正好,朕有意革新三省六部,两位意下如何?”
韩偓看了一眼赵崇凝,“三省六部大而无用,各部官吏心思也不在国事之上,也不符合眼下国情,但不知陛下如何革新?”
“陛下,臣赞同革新,三省早就在安插各县官吏。”赵崇凝道。
李晔冷笑道:“将士们打生打死,他们在后面摘桃子。”
以前还不觉得,现在却觉得简政势在必行。
各州的官员,李晔一直按而不发,想等着来年春闱,挑选才干之士任用,没想到三省早就按捺不住了。
这段时间李晔一直在忙扩军之事,刚喘口气,又传来朱温东进的消息,就没顾得上他们。
如何革新,李晔只有一个大概的思路,“三省不再参与国事,兵部刑部辅军合于枢密院之下,礼部吏部工部户部合于天心阁之下,改天心阁为政事堂,两位觉得如何?”
三省事权分立,中书省掌握出令权,门下省掌政令审核,这就给党争提供了土壤,两省互相推诿,耽误国事,后来太宗、玄宗都把三省合在一起,统称为政事堂或中书门下,不过两百年来,一直改来改去,三省分分合合,到了唐末,直接就成了一滩浆糊,干脆什么都管了。
“枢密院,政事堂?”这不是什么新鲜设定,中唐之后,这两个部门也时常设立。
眼下到处战乱,唐廷地盘太小,礼、吏、工、刑四部可有可无,兵部只剩下统计兵籍、掌管武备两项职能,其余的募兵、军官任免都被李晔剥离出来。
而户部的田赋、户籍、钱币职能基本丧失。
当然,若是以后大唐真能振兴,六部仍有存在的必要,只是现在没有存在的必要。
“陛下此举利国利民,符合时宜,但朝中大臣恐怕难以接受。”韩偓提醒道。
革新,革除旧弊,不是请客吃饭,得罪人是少不了的。
“臣愿主持此事!”赵崇凝站出来道。
从吴起起,主持变法之人,都会成为众矢之的,赵崇凝这个时候站出来,就是主动吸引仇恨。
李晔如何不知他的心思,心中感动,“不行,朕怎能让你去涉险?此事朕亲自为之!”
李晔还真不信现在有谁敢挑战他的权威。
再说只不过是稍微改制而已,现在唐廷虚弱至此,老房子都快塌了,长安城的权贵所剩无几,应该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
“陛下,若是平常时候,谁主理此事都可,现如今朱全忠引兵东来,必有窥伺关中之意,大战若起,陛下分身乏术,届时朝中定有人勾连汴州,革新半途而毁,大唐中兴便遥遥无期矣!”赵崇凝眉眼间全是坚持。
长安别的没有,带路党肯定不少,别看现在服服帖帖,那是大刀片子压着。
一旦李晔在战场上遭遇挫折,各种牛鬼蛇神都会浮出水面。
对很多世家来说,个人利益的考量永远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
虽然现在他们已经虚弱到了极点,但正如李晔想重振大唐一样,他们也想恢复往日的荣光。
而且很显然,李晔的唐廷不是唯一的选择。
“先生……”忽然之间,李晔说不出话了。
赵崇凝虽然是韩偓介绍的,但赵崇凝其实是韩偓的老师,在天下读书人中颇有名望,绝对当的起李晔这一声“先生”。
其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正是革新的最佳人选。
赵崇凝没等李晔说出拒绝的话,继续劝谏道:“一百五十年了,大唐历代皇帝未尝没有励精图治者,却无法改变藩镇割据天下之根本,没有兵权,所以一再功败垂成,唯有陛下兴于刀兵之间,兵权不可假手他人,也唯有陛下能挡住宣武大军!大唐若能中兴,臣百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