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比文官靠得住,武将又比太监靠得住。
这是什么歪理?
可苏过听了李逵的分析,却无法反驳。说什么道德仁义,这些东西都是飘渺且有虚妄的海市蜃楼,举的越高,掉下来之后就会摔的越碎,越丑陋。
这个问题,苏过是说什么也无法解释得通的,只能寄希望于父亲能够给他答案。
回到家中,姨娘端来清水,苏过谢过之后问:“姨娘,父亲呢?”
“去州衙了。”
王朝云往苏过的身后张望了一阵,不死心道:“他们俩个呢?怎么没来?”
“许是听说父亲今日回家,估计怕考校学问不敢回来了。”李逵就不说了,让这厮发奋图强的玩命读书也不现实。至于李云,连他这个当老师的都不指望,也只能……由他去了。
王朝云怨道:“你们父子,没事也别逼孩子们太紧了。李逵和李云多老实的孩子,家里的活抢着干,从来没有埋怨过。你们倒好,天天逼着人家读书,就算是聪明们也读傻了。”
“姨娘,要不您劝劝父亲吧?”苏过犹豫道,李逵的学业似乎成了苏门眼前最大的难题。
王朝云懈气道:“你爹也是个不听劝的主,说多了恼人,说轻了根本就不在乎。”
苏过无奈,只能转移话题道:“父亲怎么就想到去州衙?”
“听来的公人挺着急的,似乎出了乱子。”
苏过仰着脑袋细想了一阵,才发现自己家的老爹似乎有半年多没去州衙办公了,太神奇了。可在大宋是常态,欧阳修被贬滁州的时候,也不住在州衙,更没有住在滁州城内,而是住在城外的山里,还修了一个亭子,写了一篇文章叫《醉翁亭记》。大宋这样的官员很多,苏轼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苏轼是正儿八经的龙图阁直学士,颖州知州。可是苏轼自从上任颖州自后,将所有的政务都一股脑的丢给了通判徐让,而他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了。
颖州位于运河和淮河交汇之处,由于运河淤塞,近些年来多有水患发生。苏轼瞅准了机会,上书朝廷要疏浚河道,治理水患。
为什么说他擅长治理水患呢?
一来,水患治理是大宋所有官员的必修课,就连太监们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大宋有一套完整的治理灾害的应对措施,苏轼自然也有过系统的学习。其次就是,他之前在杭州已经成功治理过西湖,对疏通河道,非常有心得。
其实,苏轼不擅长政务工作,但并不代表他没有为百姓做事的心思。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也是苏轼的夙愿。
可谁让他只会这一招呢?
就连苏轼的儿子苏过也觉得父亲做的挺过分的,哪有官员主政一方,然后将所有的政务丢一旁,自己出城找个地方躲清净的道理?
连他都不记得父亲有多久没有去州衙办公了,苏轼恐怕更糊涂。
颖州州衙。
推官徐让打开州府中门,迎接苏轼的到来。大宋很多州府的一把手,也就是知州、知府的身份都很高,比如说苏轼,他是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的高官。虽说是加官,没有具体的职务。本质上还是颖州知州。但是官场就高不就低的规矩,让他成为了颖州地面上一言九鼎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