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长平之战,秦军主将王龁率兵远征作战,连战连捷,打得赵军节节败退。
最终,廉颇驻守大军于长平,筑起围墙营垒,阻挡秦军步伐。
廉颇用兵,走一步看百步,其攻占之势不够,但驻守之力,却是罕有人敌。
秦军屡次攻打,皆功败垂成,不得已,一场战略上的灭国之战,有此化为两国的消耗之战。
然而,这赵国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足矣和秦国一较高下,可国力岂能与秦国相提并论?
哪怕秦国远征作战,无论是运输粮草还是什么的,都苦难到极致,消耗国力的速度,更是远超赵国。
但最后,依旧是赵国首先扛不住。数十万大军,愣是消耗的赵国国力空虚,境内饥民遍地,苦不堪言。易子而食的场景处处皆是。
此时,赵国才发现,原来赵国强大的背景下面,隐藏着多少致命的缺陷。
可惜,此刻后悔已经没用,赵国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决战,否则,怕是拖也能拖死赵国。
恰逢此时,赵国联合各国合纵攻秦不成,也只能向秦国求和。
岂知,秦国付出巨大的代价,此刻岂能轻易议和?
当然,秦国也看出了赵国的窘境,不禁国力一天天衰退,这战场上的赵军也一个个饥肠辘辘,面临绝境。
倘若在逼迫下去,一旦赵国发狂,逼着廉颇实施反击,到时候困兽之斗可不好对付。
即便秦国最后应了,也将损兵折将,再无争霸天下的力量。
于是,秦国用了一个小小的反间计。
那边,赵国前来求和,这边,秦国丞相范睢热情应付,用尽各种办法,传递出一个消息,说什么廉颇连战连败,不配做大秦之敌。
同时,又散布谣言,秦国最怕的还是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谣言一传到赵孝成王的耳中,那可了不得。
赵孝成王对于廉颇连战连败本就不满,如今廉颇据守,虽然大挫秦军锐气,但也拖垮了赵国。
恰巧那赵括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军事才能,在朝堂上一番夸夸其谈,赢得所有人的关注。
于是,赵孝成王阵前换将,换上赵括,希望赵括能尽快大败秦军。
奈何,此时的赵国本就油尽灯枯,求胜心切的他,再此中了秦国的暗算。
这边换下了廉颇,那边却换上了当时大秦第一名将白起,此消彼长之下,最终赵军大败,被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与长平战场。
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后世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可就是无法想象,当时的战场上究竟是什么局面,真有那么多迫不得已的事?
一个国家的国力,真的两个月就消耗的一干二净?这未免也太夸大其词了吧?
然而此刻,当秦用进入这昌平站场的记忆画面中时,他却能清楚的感受到当时长平战场上,赵国绝望,赵军的无能为力。
他的思绪,不断落在长平战场中,很多人的身上,深深的体会了一把很多人当时的心境和状态。
例如此刻,他的思绪就落在一个少年赵军的身上。
这少年才刚十二岁,放在后世,那就是一个还在读小学的小娃子。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