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桐指指那老嬷嬷,又指指俞谨白:“这位宋嬷嬷,便是我给你的重赏了。”
俞谨白简直要给萧桐惊得魂飞天外了。为什么别人赏人,都是赏些金银珠宝、娇妾美婢,萧桐却赏了个能做他祖母的老妈子……
☆、第63章故人·往事(上)(一更)
俞谨白这两日觉得自己快要被宋嬷嬷折磨死了。
这位老人家真是有趣。他好端端的活了十五年了,也没人说他哪里看着不顺眼。她却偏要说他说话不对,走路不对,吃饭不对,起床、洗脸、漱口、穿衣、梳头,统统都不对。总之他全身上下,就没有哪里是对的。他的言行举止简直就没有一处是能入了她眼的。
最让宋嬷嬷看不过眼的是,他在尊长面前实在是太没礼数了。
他气愤不过,便道:“嬷嬷,一会儿我如厕时,你要不要检查下我拉、屎的姿势对不对?”
宋嬷嬷原本微黄的面色,竟让他气得堪比关公面若重枣。老人家倒抽几口气后,一翻白眼,晕了过去。
阿四阿五手忙脚乱的将宋嬷嬷抬回屋里,又是掐人中,又是灌水,好容易才弄醒了。
俞谨白心知老人家不能被这么气,一个闹不好,只怕真要出事,便老实了许多。
偏宋嬷嬷还是不依,提着萧桐专为她教训俞谨白留下的戒尺要揍他。于是,俞谨白一溜烟跑了。
宋嬷嬷差点又气晕过去。竟然敢抗罚,这样的学生,世所罕见!
阿四阿五追了几步,心知追不上他,便嚷着说要立刻禀告萧夫人去。
俞谨白纵身一跃,上了几丈高的墙头,回头对那两个小厮道:“去吧,就告诉她,小爷再不回来了!”
这下就连阿四阿五也要晕过去了。
俞谨白跳下墙头,在郊野四处溜达。他冷眼瞧着秋日的运河颇不错,便往河边去了。
他又不想做什么王孙贵胄、世家公子、高官显宦,学这些个玩意儿干什么?再说了,他好歹也是习武之人,他自问自己的行动举止从来都是有板有眼、英气勃发、挺拔伟岸,既然并不难看,而且还算得上好看,那就更不用学别人那套了。
尤其可笑的是,那个宋嬷嬷明显是个教惯了小姐的。如今年纪大了,脑子糊涂许多,时不时在给他做示范动作时,习惯性的做成了女子的标准。
惹得阿四、阿五闷笑不止。
不过不回去是不可能的。萧桐若是知道他敢自行跑了,一定会派人抓他回去。到时候她会做些什么……他还真不知道。不过想抓他,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尤其是在萧桐不敢明目张胆找他的情况下,抓他就更困难了。
眼下除了育婴堂,似乎他也没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张老先生越来越烦人了,老人家年纪越大就越爱教训他,去了也不过是讨骂。
天大地大,竟然没有我的容身之处么?俞谨白不由仰天长叹。
想当年,他还能跟着师父四处游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啊!
若不是跟着师父去过一趟余阳,他也不会认识林典史。
不过,在外游历也有不好的时候。林典史千里迢迢上京时,若他还在白龙镇,他必不会落得那般惨烈的结局。
……
“二哥,林典史是谁?”杨雁回趴在窗棱上,小手支着脑袋,瞧着坐在屋里写文章的杨鹤。
这个“林典史之死”似乎是大哥的一段伤心往事,她也不知道能不能随意去问杨鸿,只好趁着杨鸿不在家,跑过来来问二哥。
杨鹤搁笔,叹气:“你竟连林胜卿都不知道。就算不记得他了,也没听人说过么?”
“恰好没人跟我说起过。”
杨鹤继续叹气。既然杨雁回问了,他也只得给妹妹讲起这段陈年往事。
“林典史本是宣州秀才,后被安易省学政择优报送入国子监读书,是个贡生。他在国子监肄业后,被任命为余阳典史,便千里迢迢去了余阳这么个穷县赴任。”
杨雁回心说,这位林胜卿典史想来是个穷秀才出身,且在官场无甚人脉,也不懂得经营关系,否则怎么也不会混到去那么远那么穷个地方做了小吏。
杨鹤又道:“林典史在余阳两年有余,目睹那里因连年洪涝、干旱,以至田地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怎奈地方长官为着政绩,丝毫不肯体恤,不但不肯上报灾情,反倒加紧勒索百姓。小小一个余阳县,赋税重如大邑。能逃的百姓都逃了,余下的百姓便要承担更重的赋税。交不出粮食的百姓,便遭税吏百般捶楚。这般恶行苛政,弄得余阳饿殍遍地,以至民不聊生。林典史万般无奈,只得携妻女进京,为民请命。”
倒真是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