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花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切循规蹈矩的模式,变得格外的充盈、轻快、明亮和兴奋,格外地多姿多彩!这一天,单位里可以提前下班,美曰其名就是为了让大家看花灯。家庭主妇们早早就做好了晚饭,让自已的家人,和乡里、镇里来的客人吃了饭,然后就一家子一家子地往街上走,看花灯戏去!

    不过,花灯戏要到晚上才能开始。“花灯”顾名思义,得有“灯”啊,而且这灯得是“花”的。那盏灯的灯壳是由油纸和蔑片做成,有方的,有圆的,里面点上一支油汪汪的腊烛,米色的油纸灯壳上,用毛笔写着拙拙的、可亲可爱的“花灯”两个红色大字,下面还得标明是哪个组来的,比如要写明“思善桥居委会花灯组”或“榕树桥村花灯组”这年头,父老乡亲们也都知道了“广告效应”关键是到最后,还得让举办单位根据群众意见,评出哪个花灯组唱得最好。既然上台了,这个名也就是很重要的了。

    每一组的花灯戏队成员,一般为七、八个人组成,多则十多个,少的也有五、六个人;上台的男女角色各一名,再就是打锣鼓的,拉二胡、吹笛子的。这路人马由一个为首的带队,在大街小巷中摇摇摆摆,走来走去,刚从这个台子上唱完下来,又跳上另一个台子唱,叫做“换台子”每一组花灯队,要将所有的台子唱遍,才算结束。

    天黑时分,大街上那一群群看花灯的人潮,一浪一浪地往搭有台子的街道上涌。在人流中,各花灯队成了最为亮丽的风景:走在队伍最前头的那人,肩上高高地挑着一盏亮晃晃的花灯,远远地就能让人们看清是哪个组来的花灯队。灯笼下,就是男女角色那两张五彩缤纷的脸。特别是女角,无论年龄是二十来岁,还是五、六十岁,都会将脸抹得粉嘟嘟、红艳艳,头上更是珠围翠绕,浑身上下由绵绣堆成。元宵夜,是她们的,她们虽然在台下被人叫作妈妈、外婆或奶奶,但今晚一上台,全成了千娇百媚的“美人”“一要象牙床,还要红罗帐,朱红被子要二床,奴还要枕头绣鸳鸯”“送郎送到大门外,口问哥哥几时来?小妹好安排;送郎送到墙角头,肩搭肩来手挽手,哥哥慢慢走”元宵夜,台上那一对缠绵的红男绿女,已不是平常日子里的他们了。他们是谁?在今晚,他们自已也闹不清了。最有趣的是,因为台子上一般都没有音响设备,所以,唱的功夫全靠男女角色自已的那张嗓门了。那个时间,因为台子下观众发出的声音太大、太噪杂,台上唱的就只好扯着嗓门铆足劲来唱了。针对这种情况,每个花灯队的队员们,打锣鼓的、拉二胡的,包括那个肩上扛着那盏“花灯”的领头人,都扯着嗓子跟着男女角色一起唱:一呀更里月儿照花台,情哥哥约定今宵来;叫声丫环你下厨去办菜,八个碟儿一齐摆上来。这叫做“帮唱”所以“帮唱”的声音远远比台上的一对男女的声音更大。看着台上那个红艳艳、花颤颤的“俏人儿”在一手花扇子、一手花帕子情意绵绵地扭呀扭,而听到是却是大老爷们粗拉拉的声音在比嗓子大似的拼命喊。

    看花灯的,基本为两类,一类是真正懂得花灯、喜爱花灯的,这类人总是早早地等在台子底下了,而且是看完这台,又急急地往另一个台子底下赶。对台上那双男女的一腔一调,一招一式,他们能很内行地评头品足,深得其中滋味;另一类只是上街看热闹,去感觉那种因花灯所带为的的“闹”的元宵之夜的氛围。他们也不一定要看出个什么名堂来,反正是跟着涌动的人流,一会儿涌到这里,一会儿涌到那里,同样是每个台子必到。这类人比那些正经儿要看花灯的人,更能制造热闹气氛。他们也不在乎能看到些什么,而是爱这种气氛,似乎不在今晚参与其中,这个元宵节就白过了!一年就这么一个元宵节,谁舍得丢下这个节呢?

    元宵节遇上好天气,更是老天爷的关顾了。天黑时分,那一轮挂在古诗中的柳梢头的满月就升上了天空。不过,事实上,元宵夜的柳梢还没有一点儿绿意,在月色里,显得有些消瘦和疏朗,还有几许如梦境般的朦胧,倒像东山魁夷的画境。不过,这个时候,大街小巷中看花灯的人们,是根本不会去在意那一份月上柳梢头的清寂和淡远的。这会儿,人们扶老携幼,一家子,或是一伙子形成一支小队伍,肩并肩,手挽手,在人群中紧密团结在一起,怕走散了,心里揣着的和挂在脸上的,全都是快乐和兴奋。女人扶着老人,男人的肩上扛着孩子,小孩子的手上或提着装电沲的小灯笼,或是舞动着五颜六色的莹光棒,夜色就变得令人眼花缭乱了。有舞龙、舞狮子的,还有唱三棒鼓和莲花落的,但是,在元宵之夜,便是那些在强劲的鼓声中出场的金色长龙在大街上出现时,尽管如闪电般眩目,却也只能如闪电般很快就退场,更别说其它什么了。元宵夜就是花灯的世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