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不得不重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栩栩如生,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写成了民众津津乐道的精彩故事。
诸葛亮:其人其文能从前后出师表略窥一二,那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位忠臣对统治者尽忠的表态,事实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先生过人的精明之处。刘玄德白帝城托付后事时,对诸葛亮说(大意):先生才能智识胜过曹丕何止十倍,你看着办吧,我儿子阿斗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不行的话,你可以自立为王。刘备的这话先不辨真伪,单从封建制度子承父业的历史环境看,这句话就存在着毛病,刘备此话的用意不言而喻:刘备在试探诸葛亮,要他做出承诺。果然,聪明机警的诸葛亮表现得让刘备大为放心,诸葛亮战战兢兢地跪了下去,请注意:这诸葛卧龙在刘备三顾毛庐之后,还真从没看到他这么不自信过,刘备这句话的确端得十分厉害。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句话,使得诸葛亮日后有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举动。
至于诸葛先生为何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他的这举动绝非仅仅是为了报答刘玄得的知遇之恩,也并非是仅仅为了汉家天下。试想:以诸葛卧龙的聪明才智,他不会不知道:他诸葛亮能让蜀国群臣们所信奉服从,是因为刘备对他的信任,封他为相父,是他对刘氏政权的建立曾经历过赫赫功勋。假如说诸葛亮没有北伐曹魏的意志和决心,象刘阿斗那样安于坐享其成,那么诸葛先生他在蜀国群臣面前必然渐渐地威信扫地,最起码,他的这个蜀国相父当得不安稳。皇朝天子可以是一家一姓,当臣子就不同了,你诸葛先生凭啥吃陈年老本?老趴在相位上?所以就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举动。
再说诸葛卧龙这六次北伐中原,怎么看怎么也象是诸葛先生在卖弄他的聪明,至于说诸葛亮有没实质性的进展,应当说,绝对没有一次。括充了蜀国的多少领地?没有,得到多少有补于蜀国的人口和物利?没有。
诸葛卧龙他不是不知道,就算他真的把整个曹魏都拿下来并在刘氏政权下统治,他诸葛卧龙也只不过仍做他的相父,弄得不好,他诸葛亮就得背了个功高震主的嫌疑,反倒弄出许多流言蜚语猜忌,这从后来诸葛亮在祁山大胜一场,反倒被刘阿斗猜疑,连下六道圣旨,急急招回中,读者就不难明白:诸葛先生对刘备托孤的承诺,他就必须要重新建构自己的威信。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应当指出:诸葛亮从刘备建功立业时那份锐意进取,从火烧新野开始,到只身东吴冒险舌站群儒,说孙权、吊唁公瑾,无不体现出诸葛亮胸有成竹、自主自信的风采。刘备托孤后,诸葛亮却变得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畏首畏尾,前剖后辨,判若二人,显得矛盾。可以这样说:诸葛亮跟从刘备时,他是一位喜剧人物,而当刘备白帝托孤后,诸葛亮就是一位悲剧人物。
后人多赞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颂他为人臣子的忠良,却没能看出诸葛亮内心的痛苦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