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影蒙太奇与中国古典诗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  电影艺术相比于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而言,只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当它从活动照像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时,是凭借着灵活的镜头分切与组合来构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的。所谓分切是指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所谓组合是指剪辑师按导演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无声黑白电影时代,蒙太奇语言的构成元素主要是镜头及画面,即通过不同的镜头或画面的承接来叙述情节,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随着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出现,音响蒙太奇,色彩蒙太奇也成了构成蒙太奇语言的重要元素,大大丰富了电影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电影艺术走向成熟。

    中国古典诗词在电影发明十多个世纪之前就发展出完美的蒙太奇技巧。下面我们可以对一些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分析,就能发现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那些从来没有看过电影,不知道电影为何物的作者,却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熟练地运用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技巧。古典诗词中意象的表现方式,跟电影中的蒙太奇就有不少共通之处。古典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是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和剪辑,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画面也如同电影上的镜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动态情境。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吟咏之间,就仿佛在人脑海中播放着一幅幅运动的影视画面,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王维作品中有一些描写景物的诗句,虽然"画面"上没有动作,但仍然能通过"镜头"的运动,以声画对位的方法,展现出富于生气和意境的画面。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一开头就描写了秋雨之后,薄暮时分青翠欲滴的山色,仿佛是用一个远景镜头,把山谷里秋天特有的斑斓色彩和雨后清新宜人的气息,通过一个水墨画似的画面,传达给读者了。然后,诗人的笔,仿佛摄影师手里的摄影机镜头,慢慢摇过那被明月的清辉照耀着的松树林,移到雨后陡涨漫过石堆、轻溅浪花的清澈山泉,再摇向对岸的竹林。天色已暗,却有明月当空;群芳虽谢,仍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于松石之间,有如一条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一派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忽然,竹林里传来了一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笑逐而归;镜头摇向远处的湖塘,远远望见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散,掀翻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水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幅山间美景,异常清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充满了生机和情趣,幽静而不孤寂。

    在这首诗中,声音符号的作用得以呈现,它很好地衬托了图像符号,有机地组合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声画语。共同为表达更富灵性的意境服务。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运用声画分立的声音蒙太奇的精彩例子,如杜甫的著名诗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最精彩独特的地方,是通过老妇人的答话,写出石壕吏的凶狠。作者把大部分篇幅给了老妇人,而对石壕吏的凶狠,诗中直接写出的只有一句:“吏呼一何怒”;但读者从老妇人一连串的答话中,可以想象石壕吏的凶狠。吏的问话,完全可以从老妇人的答话中想象出来,因为她的答话,都是在恶吏的凶狠呼喝中逼出来的。比如,她述说三个儿子都服兵役去了,一个儿子写信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家里没有人了!在吏的逼问下,她只好承认家中还有一个吃奶的孙儿;接着,又只好承认家中还有一个守寡未改嫁的儿媳。因为吏逼迫她的儿媳去服劳役,善良的老妇人陈述困难,哀求免役无效,只得自己挺身而出,表示家里实在没有人可以服劳役了,如果一定要去,只有自己去了。吏嫌她老弱,不肯要,于是,就有老妇人的答话“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吏勉强同意了,这才结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对话。画面上出现的,是听到这场对话而百感交杂、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形象。其余几个人物形象,都是运用声音来刻画;“吏呼一何怒”的咄咄逼人之势,从节奏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而那位“出入无完裙”的少妇的形象,是通过“如闻泣幽咽”的饮泣声勾画出来的。

    接着,画面上是天明以后,诗人“独与老翁别”的中景镜头,然后,镜头拉开,升起,慢慢拉成俯拍的大远景:诗人走在苦难深重的祖国大地上

    我们还可以在古典诗词中发现爱森斯坦式的隐喻蒙太奇。谢榛在四溟诗话说到唐代有三个诗人就同一题旨写了三个诗句,一是韦苏州的"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一是白乐天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一是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谢榛评曰:“三诗同一机抒,司空为优。”为什么第三句诗最好呢?因为第三句诗中的黄叶树和白头人,就好象两个电影镜头,把“黄叶树”与“白头人”两个画面组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比两个画面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形象,更耐人寻味的意思来。人们可以在这两个镜头之间,在“雨”、“灯”、“黄叶”、“白头”、“人”、“树”等意象之间,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静心领会,从中获得不少若隐若现,欲露不露,难以一语道破,却又不断充盈着的人生意蕴。窗外,绵绵秋雨中隐现枝枯叶黄的树木;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草木一秋,人生一世”的含义,去感受诗人因岁月流逝、年迈力衰而产生的伤感之情,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和呼应。

    白居易写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文学作品,但它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却具有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感染力。每一句都可以化成可见的形象,句与句的连接,都暗示着不同镜头的处理。比起某些概念化的影片,在欣赏时,是更能给予读者以生动的视觉感受的。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些诗句描写了方士奉唐明皇之命,到“虚无缥缈”的仙山去,拜访死后做了神仙的杨贵妃时的情景。

    诗人在一句诗中,用七个字写了四个动作:“揽衣”、“推枕”、“起”、“徘徊”第一、二个动作,是非常急遽的,表现刚从梦中惊醒的杨贵妃,对于唐明皇使者的到来,是非常震惊的,所以她的反应很强烈。第三个动作,节奏有了改变,由快变慢,表现她已完全清醒过来了,对眼前这一事件的思考,又深了一层,她想到平日对自己无限宠爱的唐明皇,其实真正爱惜的只有他自己。马嵬坡“赐死”一举,证明所谓“比翼鸟”、“连理枝”等等的“信誓旦旦”都是虚情假意,两人之间早已恩断义绝了。这样一想,她犹豫起来:“见不见这使者呢?”因此,她在卧室里徘徊着,内心卷起爱恨交加的风暴。白居易在这一连串富于动作性的描写中,是把几个不同景别的“镜头处理”都暗示出来了:近景“九华帐”、特“梦魂惊”、中景“起徘徊”接着,她终于决定了:去见他!这个决心一下,她又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连衣服也不换,头发也不梳,便匆匆走下楼去。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长镜头:云髻半偏、花冠不整的杨贵妃,一路上撩开珠箔、推开银屏,她的步态是那样急切、又那样优美,在迎风飘举的衣袂衬托下,仿佛当年在宫中跳霓裳羽衣舞时的舞姿。女主角的内心世界,通过她的外部动作,真切而优美地尽情表现出来了。这些镜头,不但有外部动作,还有内部动作,并且很强烈,这种视象感受传达出多么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这首诗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来分析就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电影脚本:“千山鸟飞绝”这是一个大远景,镜头从天地间向前推成全景的大山:“万径人踪灭”镜头随山径向下摇到江边成中景“孤舟蓑笠翁”推成老翁的近影“独钓寒江雪”完整的镜头运动,远景到全景、中景再到近景,流利地表达了主人公绝、灭、孤、独的内心世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是写诗人乘车途经山麓观赏枫林的情景,我们也可以把它切分为几个“镜头”:

    (全景)深秋季节,层层叠叠的山岭,诗人乘车来到山麓。

    (中景)车子停下,诗人抬头仰望深山。(摄影机缓缓上摇)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路,通向白云缭绕的山顶,云雾中隐隐约约地露出房屋的轮廓。

    (近景)诗人醉心于观赏枫林,流连忘返。

    (特写)红艳明丽的枫叶,生机勃勃,逗人喜爱,引人遐思。

    有的诗词,能够通过不同画面的蒙太奇组接,完成时空的跳跃,这一点同电影非常接近。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很多明白无误地表示着时空跳跃的画面组合的例子。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就有大幅度时空跳跃的蒙太奇组合: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这里仅仅把不同场景的三个画面组接起来,就把木兰万里关山飞渡、紧急奔赴战场的情形,极有气势地表现出来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中运用了声音串位的声画分立蒙太奇手法,非常形象地把木兰对父母的思念表现得绵绵不绝。使严酷的战争环境与女儿家的脉脉温情以强烈的对比交织在一起,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诗中那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是时空跳跃的蒙太奇组合。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两幅画面的组接,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诗句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以及“月”和“霜”都是实写,可以用画面具体表现的,但这些画面组合起来,却传达出无法用具体形象表达的内容,蕴含着许多言外之意了。

    牛希济是五代时花间派词人。花间集一书中共收录了18位词人,牛希济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查子很有名: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词一开始是写景,也是描写送别的氛围。“春山烟欲收”早上朦胧的烟雾正在逐渐消退。如果让我们用摄影机去捕捉这样一个镜头,会非常的优美。青山当中,一缕薄薄的烟雾,正在慢慢消退。一个“欲”字,表明是一种动态,不是静止的景象。“天淡稀星小”天边有几颗稀稀落落的星,因为到了清晨,星星已经暗淡无光,模糊微小了。这两句建立起了一个立体的时空环境,如果我们用镜头来拍摄的话,上句是一个平视的远景,下句是向天空仰拍的镜头。这两句既写了季节、时令,又写明了具体的送别时间。“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按照日常的句式,应该是“别泪脸边明,残月临清晓”作者故意打乱日常的语序,写成“残月脸边明”就产生出奇特的效果,让读者生发出无限的想象。

    借景托情,不止是牛希济的这首生查子,冯延巳的一首词也比较典型。这类作品,强调的是画面感和情绪的象征性、暗示性,它往往没有送别过程和细节的描写,只有不同画面和镜头的组接。它不像独幕剧,更像电影的几个蒙太奇镜头。且看冯延巳的临江仙: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这首词是以第三人称的抒情视角描述一个送别的场面,秣陵是现在的南京,冯延巳是南唐人,南唐的都城在南京,所以用本地秣陵江点明送别的地点。“雨晴芳草烟深”通过具体的画面,既展现离别的氛围,同时也点明送别的季节和时令。一场春雨过后,空气非常清新,心情也非常清爽。从表现手法来说,有一点以乐景写哀情的意味。这里烘托的不是沉重悲凉的氛围,而是青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景色。晴日、芳草和雨烟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路遥人去马嘶沉”写的不是分离时的情景,而是离别之后的情景。通过“路遥人去”点明行人已经远去。如果我们拍摄镜头的话,这是一个拉得很远很远的长镜头,行人走得很远的一个背影。先从视觉来写,然后是听觉:“马嘶沉”人去了,马儿仿佛舍不得走,在那里嘶鸣,马嘶鸣的声音随着人的远去也逐渐消失。“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环顾四周,不见行人,只看到路边斜挂着的一面青色酒旗,还有让阳光镶了金边的嫩柳枝儿在和风中招摇。用酒旗暗示酒家,用柳枝儿谐音“留”既有画面质感,又有情绪流露。

    宋词中运用蒙太奇技法的例子就更多了,如柳永的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两个人眼泪汪汪看着对方,拉着手依依难分,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说,由于悲痛,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特写镜头之后,马上接上远景镜头:楚地,天高地远,江阔水缓,暮霭沉沉,秋雁声声。再接上中景镜头:一弯残月,晨曦初露,岸柳飘拂,孤舟泊岸。这一连串无声的跳跃式组接,高度凝炼地把愁肠百结、依依难舍的离情别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镜头的自然移动——摇,是宋词中做常见的描写手段之一。它的作用是能够在镜头所扫描的空间内,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在画面上的首先是一个落魄文人迷惘惊疑的形象,背景是一片夜色,然后镜头缓缓摇动,一步步现出了他近旁的杨柳、树下的河岸、晓风拂动下的细枝柔条,最后是一弯新月。于是,一种十分凄凉孤寂的氛围整体地呈现出来,使人顿生同情。

    在晏几道的御街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彩色和主观镜头,闪回镜头和表现主人公的想象的叙述镜头等等的运用: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一开头,是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画面是一条街的一部分,在夹道的绿荫下,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