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
武三保守道:“略知一二。”
昭昧冷哼一声:“不料我身为皇帝,竟受朝臣掣肘。”
武三心中一动,立刻道:“是啊,他们竟敢结党营私、忤逆陛下!”
“舅舅知我。”昭昧转而一笑,推心置腹道:“我开女科,本是想要为世家图谋利益。众所周知,平民女子哪里有那样的才华参与科举?到头来,这女科一开,岂不是只有世家女子能够及第?世家男子本有登科机遇,若再加上女子……”
话未说尽,余光瞥见武三已经沉入其中,面生遐想,昭昧又说:“登基以来,诸事缠身,竟来不及到母家探望,但私底下,我哪有片刻忘记母家,就连母家有几位姊妹,我都记在心里。”
武三武四相视一眼,又欲言而止。
昭昧见状恍然:“哦,是了,我记得两位舅舅家里都有姊妹,据说也是饱读诗书的。”
她嘴角微勾,声音也似勾人,轻问:“是也不是?”
第123章
在昭昧步入武家的同时,崔家亦迎来了不速之客——李流景。
颍州之战,昭昧假作援救李璋,赢得大义,继而全盘接受了李璋的势力,崔家亦在其中。不久,崔玄师横死,无论昭昧对外如何演说,每个人心底都有自己的计较,崔家更不例外,他们多半猜到是昭昧动手,只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非但没有对外宣扬,反而表现出前所未有地配合,为昭昧掌控李璋势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然而,归根结底,在于昭昧不曾触犯他们的核心利益,崔玄师出身世家却反捅一刀,已令崔家对他心生不满,他的死也就未能激起波澜,然而此次开女科,他们同样站到了反对者的阵营。
李流景就是为此事来的。
除在吏部任职,她仍是李家家主,身份上天然亲近,和崔家家主交涉就方便许多,好似设身处地为崔家着想一般,点出了崔家几个女眷的姓名,道:“崔家人才济济,朝堂上便有数人,廊中当知陛下心有权衡,有这几人身在朝堂,其她人再欲跻身其中,便是千难万难。然而如今陛下既然有意扶持女官,自然心怀偏袒,日后女官前途不可限量,廊中何不抓住机会,再将崔家几女送上朝堂?”
武三武四已被昭昧忽悠得满口答应,但崔廊中却不上当,捋着胡子,半真半假地推脱道:“天下人才不知凡几,我崔家虽有几女,却生得愚钝笨拙,怕要负了陛下好意。”
李流景道:“陛下既有此意,定不会叫廊中辜负。”
崔廊中听出言外之意,停下动作,问:“此话怎讲?”
李流景道:“崔家女若参与科举,必能拔得头筹。”
崔廊中道:“这是陛下之意,还是侍廊之意?”
李流景微微一笑,道:“廊中且猜,某入崔府之际,是否她人一并入各处府邸?”
崔廊中目光微动。
李流景又道:“廊中再猜,这各处府邸当中,又该有何人答应,何人不答应?”
将女眷拜官的前路放在他们面前,曾经凝聚在一起反对女科的人,又有多少能够抵制为自家增添臂膀的诱惑,坚决地守住自己的承诺?
说到底,不过是一群图谋利益的人罢了。
但凡有一家答应,那么,为了不落于人后,便注定有更多家答应。
此日早朝,昭昧再度将女科一事提上案头。
礼部方员外在闻听的第一时间,便站出来高声道:“陛下——”
“陛下!”另一个声音却截断了他,崔廊中站了出来。
既然做出了决定,那便要做得漂亮、彻底,做那第一个表态的人。
方员外愕然,盯着站出来的崔家廊中,不解其意。
崔廊中施施然走出队伍,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开女科,令天下半数有为朝廷效劳之阶梯,实乃大昭之幸事!”
方员外瞠目结舌:“崔廊中你——”
事情却不止步于此。眼见崔廊中站出来,迟了一步的武三满心懊恼,马不停蹄地赶上前道:“陛下,臣也以为,开女科是向天下人昭告朝廷不拘一格广纳贤良之心,实在是良策!”
风向变得太快,不少人完全没有反应过来,正目瞪口呆,一时间竟无人想到反驳。
昭昧好似不明就里,着实高兴,便痛快道:“此事便交与礼部施行。”
直到退朝,还有人云里雾里,但也有人立刻明白,为女科发言者多半在背地里和陛下达成了协议,不禁义愤填膺,恨他们背弃同盟,前往讨伐。
一群人气势汹汹地跟上崔廊中和武三的脚步——这二人竟也同行——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方员外劈头道:“今日朝堂上,崔廊中此举何意?”
崔廊中半抬着头道:“我是何意,方才不是说得清楚?”
方员外道:“你我皆知这女科决不能开,崔廊中为何突然变了主意!”
“诶,此言差矣。”崔廊中笑眯眯地说:“女科便是开了又能如何?除了我世家女子,还有谁有这等实力?那些平民女子,纵使参加了科举,也不过是一场笑话罢了。依我看,方员外实在是思虑过重了。”
话说到此,哪里还能不明白?
崔家和武家,分明是看中了各自女子登科的机遇,或许,还得了陛下的承诺!
表面上,他们对崔武二家此等背弃行为大为不齿,然而私心里只怕也在懊悔。早知事态如此,他们也该顺势向陛下卖好,而不是如今这般弄巧成拙。
当这年头在他们心头浮现的时候,女科一事已然板上钉钉。
当初他们大力阻拦,然而一旦见到有人从中得利,他们只会争先恐后。当他们都成为了获利者,那么便再也没有反驳的余地。
这扇大门一旦大开,就再也不会关闭,而后续的发展,亦由不得他们来左右了。
这一场君臣角力,以昭昧的胜出画下句号,随之而来的,便是大昭第一次科举的序幕。
战争阻断了科举常规,此番旨意下达,距离真正开考还留有足够各地准备的时间。十三州士子为之奔走,各地官员亦着手发放补贴,数月后,近千人齐聚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