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死后,夫差派石匠工人在山内穿穴,凿了阖闾的墓室。墓室完工后,夫差便将所有石工尽数杀死,为阖闾殉葬。同时又以鱼肠宝剑并剑甲六千副和金玉无数作为陪葬物品,可谓奢华之至。不久之后,即有人看见此山顶上有一白虎蹲踞,识者说此白虎为金气所聚而成。之后,这山就被称为了“虎丘山”秦始皇为寻鱼肠剑,曾派兵挖山搜剑,可是最终一无所得,而挖出的深涧后来便被称为了“剑池”
夫差为报仇,勤练兵马,毫不懈怠。勾践闻讯,意欲先发制人,但范蠡坚决反对,进谏于越王勾践。可是勾践仍然一意孤行,率军与吴兵大战于椒山。吴国大军皆为精锐,加上夫差的苦心训练,实在是势不可挡。东吴劲旅一举击破越国精兵,据左传?哀公元年载:“吴王夫差败勾践于夫椒。”
勾践率领残余的越兵五千人栖息于会稽,吴军随即将其围困。勾践与范蠡、文种商量之后,便派遣大夫文种去与吴王谈判。文种向夫差说明,只要能留下勾践性命,不灭亡越国,勾践愿意“委国为臣妾”带着妻儿一起做吴王的奴仆,任凭驱使,而越国宝物也全归吴国所有,并且越国年年会向吴国进贡。
夫差一时犹豫。但伍子胥不糊涂,他急忙谏止夫差,于是夫差便暂时回绝了文种。文种回去后,勾践一时陷入绝望。但范蠡和文种两人又岂是等闲之辈?他们很快就又有了计策。
当天晚上,文种冒险造访了吴国太宰伯的营帐。文种献上了一张送给伯私人的礼单,单子上列有美女八人、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文种还向伯转述了越王对他的承诺,只要他能让夫差不灭亡越国,那每年进贡给他的物品绝不会少于吴王。
于是伯第二天便带着文种再次进见了吴王夫差。文种进言,说是越王知罪,愿自为奴仆,并将越国隶属于吴国,越国一切尽为吴国所有,如果不幸吴王不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会稽的五千越国士卒虽不能敌吴国大军,但背城一战的话,来个鱼死网破、玉石俱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伯也趁势说服夫差,说是接受这些条件后,吴国所能得到的利益将大大超过灭越的所得,况且这样一来,越国实质上就是吴国的了,大王向来有仁义之心,又怎能忍心赶尽杀绝呢?
夫差就这样在两人的软硬惑言下,答应了越国的和谈。伍子胥忠言直谏,让夫差不要纵虎归山,但却被伯驳回。夫差不听伍子胥所言,撤了围困会稽的吴军,收兵回国。
在明代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中,详细描述了勾践随夫差回吴国做奴仆的一段野史。总之,其中间的辛苦是勾心斗角、一言难尽。勾践为了彻底搏取夫差的信任,以便放其归越,用尽了种种手段,甚至不惜亲自为夫差尝粪辨病。如此隐忍,足见勾践的机心实在是深不可测。
夫差宠信奸佞,不听忠臣伍子胥的直谏,放归了勾践这只大老虎。伍子胥进谏时所说的“今不灭越,后必悔之”果然是一语成谶。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任用文种处理各种政事,任用范蠡处置各种军务,越国的元气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恢复了起来。勾践在表面上做足了臣服于吴国的姿态,他每月派使者入吴问候夫差,四时进贡更是络绎不绝。越国有了任何珍贵的东西,他都毫无保留地在第一时间送入吴国。勾践对夫差言词卑切,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再加上伯在旁帮衬,使夫差对他的降服是深信不疑。
其实夫差并不是无能之辈。他若真如人们所想得那样不齿,那勾践也不会败在他的手上,向他摇尾乞怜。夫差之所以最终输得一败涂地,并非是由于众所周知的越女西施,而是由于更为复杂的阴谋斗争。种种的明枪暗箭交织成了一张冷酷的天网,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要步步谨慎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只是夫差在这张天网下碰到了一个比他更有心机、更为狠辣的对手,所以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
当时的吴国虽然威震天下,但兵加齐、晋,怨结楚、越,有功无德,已经引起了各路诸侯的不满。在这样的大势之下,文种便向勾践献上了千古留名的“灭吴七计”勾践从而正式秘密开始了灭吴的行动。
夫差却还浑然不觉。他在伯的怂恿下,开始了扩建姑苏台的工程。勾践趁机献上大量珍贵木材,一来可以让夫差对他的“忠心”更加信服,二来借此工程消耗吴国的民力与财力。勾践巴不得这姑苏台建得越奢侈越好。
在那个漫天烽火的冷酷岁月,仁慈与愚蠢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或许,这两者都是不允许存在的。当某个人的“妇人之仁”成为错误的时候,真正错了的可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少杀一个人错了吗?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夫差错了。因为他最终输了。
当输赢与对错划上等号的时候,我想说:时代错了,人心也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