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通鉴,〔16〕文士的诗文,和尚的语录,也都不肯放过,不是鉴定,便是评选,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而且他们是深通汉文的异族的君主,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也鄙夷,但也恐惧,有苛论,但也有确评,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辣手的一种,那成果,由满洲这方面言,是的确不能说它没有效的。
现在这影响好像是淡下去了,遗老们的重刻小学大全,就是一个证据,但也可见被愚弄了的性灵,又终于并不清醒过来。近来明人小品,清代禁书,市价之高,决非穷读书人所敢窥覗,但东华录,御批通鉴辑览,上谕八旗,雍正朱批谕旨〔17〕等,却好像无人过问,其低廉为别的一切大部书所不及。倘有有心人加以收集,一一钩稽,将其中的关于驾御汉人,批评文化,利用文艺之处,分别排比,辑成一书,我想,我们不但可以看见那策略的博大和恶辣,并且还能够明白我们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的罢。
自然,这决不及赏玩性灵文字〔18〕的有趣,然而借此知道一点演成了现在的所谓性灵的历史,却也十分有益的。七月十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五日新语林半月刊第三期,署名杜德机。
〔2〕清朝禁书清政府为实行文化统制,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认为内容“悖谬”和有“违碍字句”的书,都分别“销毁”和“撤毁”(即“全毁”和“抽毁”)。“禁书”即指这些应毁的书;关于禁书的目录,后来有全毁抽毁书目、禁书总目、违碍书目等数种(都收在清代姚觐元辑咫进斋丛书中)。
〔3〕尹会一(1691—1748)字元孚,清代道学家,官至吏部侍郎。著有阐释程、朱理学的书数种和贤母年谱等。〔4〕大理寺卿中央审判机关的主管长官,按清朝官制为“正三品”稽察觉罗学,即清朝皇族旁支子弟学校的主管,据清会典载:以显祖宣皇帝(即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父亲爱新觉罗塔克世)之本支子孙为“宗室”以显祖宣皇帝之叔伯兄弟等之旁支子孙为“觉罗”
〔5〕旗籍清代满族军事、生产合一的户籍编制单位,共分八旗。此外另设蒙八旗和汉八旗。
〔6〕朱子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理学家,官至宝文阁待制,著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通鉴纲目等。小学,朱熹、刘子澄编,共六卷,系辑录古书中符合封建道德的片段分类编成。
〔7〕“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语见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汤斌(1627—1687)字孔伯,睢州(今河南睢县)人,官至礼部尚书。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沈阳人,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顾八代(?—1709),字文起,满洲镶黄旗人,官至礼部尚书。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官至礼部尚书。
〔9〕三宝(?—1784)满洲正红旗人,乾隆时官至东阁大学士。〔10〕乾隆皇帝在尹嘉铨免其凌迟之罪谕中说:“古来以讲学为名,致开朋党之渐,如明季东林诸人讲学,以致国事日非,可为鉴戒又其书有多臣言行录一编以本朝之人标榜当代人物,将来伊等子孙,恩怨即从此起,门户亦且渐开,所关朝常世教,均非浅鲜。即伊托言仿照朱子名臣言行录,朱子所处,当宋朝南渡式微,且又在下位,其所评,尚皆公当。今尹嘉铨乃欲于国家全盛之时,逞其私臆,妄生议论,变乱是非,实为莠言乱政。”又在明辟尹嘉铨标榜之罪谕中说:“朕以为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11〕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是四库全书的书目解题,完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阅微草堂笔记,笔记小说,共五种,二十四卷。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的“引言”中说:“当时所谓道学者,又自分二派,笔舌交攻。自是厥后,天下惟朱陆是争;门户列而朋党起,恩仇报复,蔓延者垂数百年。”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更多处有不满道学家的言论,如:“讲学家责人无已时。”“一儒生颇讲学崖岸太甚,动以不情之论责人。”“讲学家持论务严,遂使一时失足者无路自赎。”等等。
〔12〕关于销毁小学大全,乾隆四十六年(1781)五月“上谕”:“如小学等书,本系前人著述,原可毋庸销毁,惟其中有经该犯(按指尹嘉铨)疏解编辑及有序跋者,即当一体销毁。”在当时的军机处“应行销毁尹嘉铨书籍单”中,小学大全一书下注有“尹嘉铨疏辑,亦应销毁”
〔13〕“剥极必复”“剥”、“复”是易经中的两个卦名,剥卦之后就是复卦,所以说“剥极必复”(剥是剥落,复是反本)。易经复卦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14〕“文化统制”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剿灭共产主义”的反动文化政策,并在他们的刊物上大事宣传(如一九三四年一月汗血月刊第二卷第四期即为文化剿匪专号,同年八月前途月刊第二卷第八期又为文化统制专号)。鲁迅在这里用“文艺政策”和“文化统制”等字样加以揭露,但发表时都被删去。〔15〕四库全书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馆纂修,历时十年始成。共收书三五三种,七九三三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16〕“七经”指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和礼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加以注疏,编为周易折中、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周官义疏、仪礼义疏、礼记义疏七种,合称御纂七经。“二十四史”乾隆时规定从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钦定二十四史。通鉴,宋代司马光等编纂的编年体史书,起自战国,终于五代,名资治通鉴。乾隆帝命臣下编成起自上古终于明末的另一编年体史书,由他亲自“详加评断”称为御批通鉴辑览。〔17〕东华录清代蒋良骥编,三十二卷。系从清太祖天命至世宗雍正六朝的实录和其他文献摘抄而成。后由王先谦加以增补,扩编为一九五卷,并新增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史料,合为九朝东华录,共四二五卷。稍后,他又补辑咸丰朝东华录和同治朝东华录各一百卷;此后又有朱寿朋编的光绪朝东华录二二卷。上谕八旗,内容是雍正一朝关于八旗政务的谕旨和奏议等文件,共分三集:上谕八旗十三卷、上谕旗务议复十二卷、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雍正朱批谕旨,三六卷,内容是经雍正朱批的“臣工”二百余人的奏折。
〔18〕性灵文字指当时林语堂提倡“性灵”的文章。他在论语第二卷第十五期(一九三三年四月)发表的有不为斋随笔论文中说:“文章者,个人性灵之表现。性灵之为物,惟我知之,生我之父母不知,同床之吾妻亦不知。然文学之生命实寄托于此。”